双瞳斑鲆是一种分布于西太平洋的鱼类,属于牙鲆科斑鲆属。它们的拉丁学名为Pseudorhombus dupliciocellatus,英文名为Ocellated flounder、Four-spot flounder、Twin-spot flounder。它们栖息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海域的深度为50米~150米的水域中。双瞳斑鲆的体型呈卵形,身上有多个大型深色的环或斑点。它们的头部上轮廓在上眼前方强烈凹口,鼻子突出,其长度是眼睛直径的1~1.3倍。眼睛直径是头部长度的4.3~5倍。上颌骨延伸至下眼中下方或上方,两个颚的牙齿小,没有坚固的犬齿。双瞳斑鲆也被称为重点斑鲆、扁鱼、皇帝鱼、牙鲆、比目鱼,是牙鲆科斑鲆属下的一个种。
双瞳斑鲆(学名:Pseudorhombus dupliocellatus)为牙鲆科斑鲆属的鱼类,俗名地铺、重点扁鱼、目鲽、管点扁鱼。分布于西到印度洋、南到昆士兰州、北到日本南部以及南海北部到台湾马公岛、北部湾等,属于热带底层海鱼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濑户内海。
拉丁目名 PLEURONECTIFORMES
中文目名 鲽形目
拉丁亚目名 PLEURONECTOIDEI
中文亚目名 鲽亚目
拉丁科名 Paralichthyidae
中文科名 牙鲆科
拉丁属名 Pseudorhombus
中文属名 斑鲆属
拉丁种名 dupliocellatus
中文名 双瞳斑鲆
命名人 Regan, 1905
原始文献 Ann. Mag. Nat. Hist. (7) 15:25.
模式产地 日本濑户内海
俗名 地铺, 重点扁鱼, 目鲽, 管点扁鱼
同物异名 Pseudorhombus palad Oshima, 1927
双瞳斑鲆(重点扁鱼) P.dupliocellatusRegan;Twinpupilfalsebrill
背鳍74—77;臀鳍59—61;左胸鳍11—12 (8分枝);腹鳍Ⅱ—4;尾鳍17—18 (13分枝)。侧线鳞79—84;鳃耙4—5+9—10,宽短。椎骨10+26。体长137—265.5mm:为体高2.2—2.5倍,为头长3.5—3.9倍。头长为吻长4.8—5.4倍,为眼径4.4—5.6倍。体长椭圆形,很侧扁;尾柄很短。眼位左侧。眼间隔窄。口大。上颌不达眼后缘。颌齿尖小,右下颌齿15—22。有肋骨及肾脉弓。左蒙栉鳞,右圆鳞。侧线前段弧状。背鳍始于吻右侧。臀鳍似背鳍。胸鳍尖刀状,右鳍短圆。腹鳍基短。尾鳍双截形。左侧黄褐色侧线直线部前部上下及后部有5双瞳形黑眼状斑,它处与鳍有暗斑或环纹,鳍黄色。右白色。底层海鱼。国内分布于台湾省到北部湾;国外达日本、昆士兰州及尼科巴群岛。
参考资料 >
水产养殖网.www.59baike.com.2011-08-16
大漠展览展示艺术设计制作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