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菀散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,主要用于治疗咳嗽、唾液中含有脓血以及虚劳症状等疾病。该方剂的主要成分包括人参、桔梗、茯苓、阿胶、甘草、紫菀、知母、贝母和五味子,通过水煎的方式服用。
紫菀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度可达40-150厘米。其茎直立且通常不分枝,具有疏松的粗糙毛发。根状茎较短,生长着许多须根。基生叶在花期会枯萎并脱落,形状为长圆状或椭圆状匙形,长度约为20-50厘米,宽度为3-13厘米,基部向下延伸。茎生叶互生,无柄,叶片呈长椭圆形或披针形,长度约为18-35厘米,基部同样向下延伸。茎生叶也是互生的,无柄,叶片形状为椭圆形或披针形,长度约为18-35厘米,宽度为5-10厘米,中脉粗壮,拥有6-10对羽状侧脉。头花序数量众多,直径范围在2.5-4.5厘米之间,排列形成复伞房状。总苞片共有三层,外层逐渐缩短,全部或上部为草质,顶端尖锐或圆形,边缘宽阔且呈膜质,颜色为紫红色。花序边缘为舌状花,大约有20个左右,颜色为蓝紫色,舌片末端分为三个齿裂,花柱和柱头均为两个分支。中央部位有许多管状花,这些花为两性,颜色为黄色,顶端也有五个齿裂。雄蕊的数量为5个,柱头则有两个分支。瘦果呈倒卵状长圆形,扁平,颜色为紫褐色,长度约为2.5-3毫米,两侧各有1条脉纹或者少数情况下会有3条脉纹,上部覆盖有短伏毛,冠毛的颜色为污白色或带有红色。花期一般在7月至9月,而果期则在9月至10月。
紫菀因其开有浅蓝色的小花,且能够持续不断地开放,因此常用于草坪边缘作为地被植物。它不仅能在夏季和秋季成为花园中的亮点,还可以剪下花枝作为瓶插花卉使用。
紫菀散最初记载于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六,用于清肺泄热、化痰止咳,适用于肺脏壅热、心胸满闷、嗽逆食少、大便不利等症状。
紫菀散的主要成分包括人参、桔梗、茯苓、阿胶、甘草、紫菀、知母、贝母和五味子。
以上药材经过加工处理后,加入适量的水煎煮,然后去除渣滓,即可饮用。
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七十九。
紫菀30克(去苗、土),汉防己15克,肉桂15克,细辛15克,槟榔22克,赤茯苓15克,桑皮15克(锉),大腹皮15克(锉),枳壳15克(麸炒微黄,去瓤),甜葶苈15克(微炒),木香15克,甘草15克(炙微赤,锉)。
上药捣筛为散。每服9克,用水300毫升,加生姜4克,煎至180毫升,去滓,不计时候温服。
产后风虚,遍身浮肿,上气喘咳,腹胁妨闷,不思饮食,四肢少力。
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八十三。
紫菀15克(炙,去苗,土),贝母15克(煨微黄),款冬7.5克。
上药捣细罗为散。每次以清粥饮调下少许。每日三四服。
止咳化痰。
小儿咳嗽。
《卫生宝鉴》(《济生拔粹》本)引海藏。
上为粗末,加生姜,水煎服。
肺虚咳嗽,唾中有脓血,及肺痿变痈者。产后风虚,遍身浮肿,上气喘咳,腹胁妨闷,不思饮食,四肢少力。
紫菀汤
紫菀头21枚,桔梗12分(微炙),天门冬8分,茯苓12分,生百合3枚(洗),地黄汁2大合,知母6分。
要利,加芒消8分(汤成下)。
方出《医心方》卷十三引《广利方》,名见《圣惠》卷十四。
肺痿唾脓血腥臭,连连嗽不止,渐将羸瘦,形容枯悴。
忌一切热肉、面、油腻、果子、鲤鱼。
上切。
以水2大升,煮取9合,食后良久,分温3服,如人行5-6里进1服。
紫菀1两(去苗土),麦冬1两(去心,焙),川苦老芽1两,木通1两半(锉),前胡1两半(去芦根),赤茯苓2两,贝母1两(煨微黄),大腹皮1两(锉),子芩半两,甘草3分(炙微赤,锉)。
《圣惠》卷四十六。
暴热咳嗽气促,背膊劳痛,饮食减少。
上为散。
每服5钱,以水1大盏,入生姜半分,煎至5分。去滓温服,不拘时候。
紫菀茸半两,二桑叶半两,人参(去芦头)半两,甘草(炙)半两,苦杏仁(去皮尖,麸炒,别研细)1两,桔梗(去芦头,微炒)1两,麻黄(去根节,汤煮3-2沸,焙干)3分。
《杨氏家藏方》卷八。
肺感寒邪,咳嗽不止,风壅相搏,头疼声重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5钱,水1盏,煎至8分,去滓,食后温服。
紫菀1两(洗去苗土),五味子1两,款冬1两,肉桂1两,麦冬2两(去心),桑皮2两(锉)。
《圣惠》卷六。
肺气虚,逆满上气,咽喉中闭塞,寒从背起,口中如含霜雪,言语失声,甚者吐血。
上为散。
每服4钱,以水1中盏,加生姜半分,大枣3枚,粳米50粒,煎至6分,去滓温服,不拘时候。
紫菀2两,款冬花3两。
方出《千金》卷十八,名见《圣惠》卷四十六。
三十年嗽。
上药治下筛。
每服1方寸匕,食前以饮下,1日3次,7日愈。
参考资料 >
紫菀的功效与作用 紫菀的用法用量和使用禁忌.中药360.2024-08-17
紫苑散.中医参考网.2024-08-16
紫苑散.中药方剂.2024-08-17
大漠展览展示艺术设计制作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