里海虎(Panthera tigris virgata),又名:图兰虎、希尔卡尼亚虎、马赞达兰虎、高加索虎、塔利什虎等,是虎的第三大亚种,体型仅次于西伯利亚虎和孟加拉虎。
里海虎雄性体长270-295厘米,雌性体长平均为240-260厘米;口鼻处有长达6厘米的鬓毛,耳朵内侧伸出长的白色毛发;背部毛发较短,腹部毛发较长;从肩部开始,浅色的细条纹沿着虎身延伸;颜色最深(黑色)的条纹分布在背部,而靠近后肢的条纹则呈棕色;前肢外侧没有条纹;尾巴上有10个环状条纹,前3个呈角状,朝向身体方向。里海虎曾经的分布范围西起东欧,东至西西伯利亚与中国西北部,北起俄罗斯南部,南至中东;栖息地面积约为80万至90万平方公里,主要分布在以吐加伊林(中亚地区的一种河谷林)和芦苇为主的沿岸生态系统中;常捕食野猪、鹿、豺狼和其他小型哺乳动物,野外食物缺乏时,也会捕食狗和家畜;妊娠期为98-110天,通常在4月份产仔,每胎产2至6只幼崽,平均寿命一般20岁左右。
19世纪中叶,仅在兰卡兰及周边地区,每年就能发现10至20只里海虎。然而,在1920至1950年间,整个南高加索地区仅记录到2次老虎踪迹。1970年,在土耳其哈卡里的一只里海虎被猎杀后,该物种灭绝。里海虎于2003年被 IUCN(国际自然保护联盟)宣布灭绝。里海虎灭绝的主要原因包括猎杀、栖息地破坏以及猎物基数减少。
里海虎与东北虎在基因上相似,且里海虎/东北虎的祖先在不到1万年前从中国东部经由丝绸之路迁徙至中亚。在末次冰期之后,它们又向西穿越高加索地区。
关于图兰虎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古代,许多古希腊哲学家都曾提及这种老虎。中世纪的文献中也能找到关于图兰虎的铭文记载,例如,在莎士比亚1606年的作品《麦克白》中,它们被称为希尔卡尼亚虎。
里海虎的科学名称最早由德国昆虫学家卡尔・伊利格于1815年在对亚洲哺乳动物进行分类时提出。他提到在北方——里海周边地区和波斯(今伊朗)发现了 “浅灰色的小型老虎”,并将其命名为条纹猫(Felis virgata)(约翰·卡尔·威廉·伊利格,1815 年)。后来,德国动物学保罗・马斯特基于一对被带入柏林动物园的图兰虎,在1897年的一份期刊中将其描述为独立亚种。他指出伊利格对 “浅灰色小型老虎” 的描述并不准确,但保留了 “virgata” 这一学名后缀(Mastchie,1897 年)。之后,俄罗斯动物学家康斯坦丁・萨图宁于1904年根据在兰卡兰低地被猎杀的老虎制成的标本皮毛,将其命名为北方虎(Felis tigris septentrionalis),同样将其归为独立亚种(Satunin,1906 年)。再后来,德国动物学家恩斯特・施瓦茨于1916年,依据在中亚罗布泊湖和伊犁河附近获得的老虎标本,确定了两个新的亚种 ——F.t.lecoqi 和 F.t.trabata(Schwarz,1916 年)。
里海虎体型庞大,雄性体长270-295厘米,体重最高可达240公斤;雌性体长平均为240-260厘米,体重约85-135公斤。在9个已知虎的亚种里,里海虎的体型是第三大的,仅次于东北虎和孟加拉虎。
里海虎口鼻处有长达6厘米的“鬓毛”,耳朵内侧伸出长长的白色毛发;背部毛发较短,腹部毛发较长;从肩部开始,浅色的细条纹沿着虎身延伸;颜色最深(黑色)的条纹分布在背部,而靠近后肢的条纹则呈棕色,且排列密集;前肢外侧没有条纹;尾巴上有10个环状条纹,前3个呈角状,朝向身体方向,且在尾巴下方不相连;靠近尾端时,两侧有流苏状毛发、内侧呈黄灰色的环状条纹逐渐变窄,到尾尖处变为黑色。
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,里海虎的分布范围西起东欧,东至西西伯利亚与中国西北部,北起俄罗斯南部,南至中东。19世纪末期,里海虎仍分布于阿富汗、亚美尼亚、阿塞拜疆、中国西北部、格鲁吉亚、伊朗、伊拉克、哈萨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、塔吉克斯坦、土耳其、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境内。
里海虎的栖息地面积约为80万至90万平方公里,主要分布在以吐加伊林(中亚地区的一种河谷林)和芦苇为主的沿岸生态系统中,种群密度最高可达每100平方公里2至3只。
里海虎夜间活跃,但在白天也活动。
里海虎一般单独捕猎,常捕食野猪、鹿、豺狼和其他小型哺乳动物。遇到捕猎对象时,一般凭借草丛的掩护悄悄潜近猎物,然后发起突袭。当野外食物缺乏时,里海虎可能会以狗和家畜为食。
里海虎性情凶猛。
里海虎行动敏捷、矫健。
里海虎雌雄都有各自的领域,只有到发情期才凑到一起,交配后又分开。里海虎的妊娠期为98-110天,怀孕期间仍然会搜寻猎物;通常在4月份产仔,每胎产2至6只幼崽。
刚出生的幼崽重达1400克左右,开始两个星期眼睛看不见东西。它们由雌虎单独抚养,成长快,一岁半以前完全依赖母虎提供食物,也跟着母虎学习捕猎技巧。里海虎一般三四岁即发育到性成熟,其后它们就会被雌虎驱逐出去寻找自己的领地。幼虎离开后,母虎又开始新一轮的交配。平均寿命一般20岁左右。
19世纪中叶,仅在兰卡兰及周边地区,每年就能发现10至20只里海虎。然而,在1920至1950年间,整个南高加索地区仅记录到2次老虎踪迹,分别是1922年在第比利斯附近和1932年在戈伊泰佩各有一只老虎被射杀。1950年,全球仅存50-80只里海虎,此时该物种在苏联境内已灭绝。1970年,在土耳其哈卡里的一只里海虎被猎杀后,该物种便灭绝。
里海虎于2003年被 IUCN(国际自然保护联盟)宣布灭绝。
在古罗马时期,为了举办角斗士比赛,人们在许多地方(尤其是安纳托利亚和高加索地区)大量猎杀和捕捉里海虎,数量多达数千只。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,对里海虎的猎杀从未停止,甚至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,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还为猎杀老虎的猎人提供奖励。图兰虎的皮毛售价高昂,这也成为猎人猎杀它们的动机之一。
然而,里海虎最大的威胁来自苏联时期对大片未开发土地的改造,将这些土地转变为耕地或农田。苏联在开展消除疟疾的运动时,也改变了当地的地貌。在这场运动之前,滋生蚊子的茂密芦苇丛是里海虎最喜爱的栖息地之一。运动期间,人们通过焚烧和排干芦苇,在这些区域定居,结果人类取代了本就数量日渐减少的图兰虎。同样,曾经完整的大片草原被改造为耕地或其他基础设施,也加速了里海虎的灭绝。虽然前苏联于1947年全面禁止猎虎,但零星的捕杀导致里海虎至1950年代已从中亚完全绝迹。
参考资料 >
Caspian Tiger.extinctanimals.2025-09-11
REPAD: The Recently Extinct Plants and Animals Database.recentlyextinctspecies.2025-09-11
Extinct Big Cat in Azerbaijan: the Turanian Tiger.bakuresearchinstitute.2025-09-11
Panthera tigris virgata.mindat.2025-09-11
Subespecies Extintas de Tigre.tigers-world.2025-09-11
Tiger re-establishment potential to former Caspian tiger (Panthera tigris virgata) range in Central Asia.sciencedirect.2025-09-11
大漠展览展示艺术设计制作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