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南北朝文学编年史》是一本由曹道衡和刘跃进编写,于200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。该书记录了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发展历程,包括文学作品、文学家和文学思潮等方面的内容。
作 者:曹道衡,刘跃进著
丛 书 名:
出 版 社:人民文学出版社
版 次:1
页 数:673
装 帧:平装
《南北朝文学编年史》,分为前编、正编和后编三个部分。前编,南北分裂时期的十六国文学编年(公元279年——419年),正编:南北朝时期文学编年(公元420年——589年),后编:南北融合时期的隋朝文学编年(公元590年——618年)。正编为全书骨干,由五卷组成:第一卷题为“晋宋文学的转变”。始于刘宋高祖宋武帝永初元年(公元420年),止于刘义隆元嘉十六年(公元440年),考察晋宋之际重要作家的活动情况;第二卷题为“从‘元嘉体’到‘永明体’”,从永明重要作家沈约出生的元嘉十八年(公元441年)开始系年,至萧齐明帝建武元年,也就是北魏迁都洛阳市的公元493年为止。这一时期,文学的重心无疑是在南方,经历了两次文学高潮,特别是永明文学的出现,更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值得注意的重要现象。第三卷题为“南朝文学的分化·北朝文学的复苏”。萧梁建国前后,永明文学潮流逐渐分化,以萧统为中心的文学复古思潮得其“清”,而以萧纲、萧绎兄弟为核心的文学集团得其“丽”。但是这一时期,在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萧统一派。其重要成果就是编了一部影响极为久远的《昭明文选注析》。而在北方,北魏拓跋姓政权入主中原地区,加速汉化进程,文学方面出现了复苏的迹象。第四卷题为“南北文学的分庭抗礼”,在南方,以萧纲、萧绎为代表的“宫体”诗成为文坛的主流,诗的内容无足称道,而在艺术形式方面颇有进展。随着南北文化交流的扩大,北方文学逐渐迎头赶上,与南朝文学已经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局面。第五卷题为“南衰北盛格局的形成”,主要考察陈及北齐、北周时期的文学发展情况。
《南北朝文学编年史》简介:目前,关于南北朝文学编年的研究,还没有有份量的、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,曹道衡、刘跃进的《南北朝文学编年史》的完成,具有巨大的首创意义。《南北朝文学编年史》在1991年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,并于2002年荣获"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"。《南北朝文学编年史》在充分掌握各种资料的基础上,对南北朝文学编年的各种或大或小的问题,作了细密、精当的考订,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。书中表述清楚,叙事准确,编排醒目,主次分明。因此,对于全面研究与掌握南北朝文学的发展情况,《南北朝文学编年史》应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选择。
曹道衡:著名文学理论家,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,中国文选学研究会会长。1928生,著有古代文学专著多种,发表《试论毛诗序》等论文多篇。代表性专著有《汉魏六朝文学论文集》、《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》、《中古文学史论文集》、《中古文学史论文集》、《中古文学史论文集续集》等,与人合著《南北朝文学编年史》、《南北朝文学史》、《萧统评传》等,主编《汉魏六朝辞赋与骈文精品》、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》等多种。
刘跃进:男,1958年出生,1977年入南开大学中文系学习,毕业后到清华大学执教。1984年考入杭州大学古籍所,师从姜亮夫先生、郭在贻先生,获文学硕士学位。198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,师从曹道衡先生,获文学博士学位。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,研究员,文学所、少数民族文学所联合党委委员,文学所所长助理,兼任《文学遗产》编辑、编委。现为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。
流水十年间
——《南北朝文学编年史》出版弁言
凡例
前编 南北分裂时期的十六国文学编年
(公元279年至419年)
正编 南北朝时期文学编年
(公元420年至589年)
卷一 晋宋文学的转变
(公元420年至440年)
卷二 从“元嘉体”到“永明体”
(公元441年至493年)
卷三 南朝文学的分化·北朝文学的复苏
(公元494年至531年)
卷四 南北文学的分庭抗礼
(公元532年至556年)
卷五 南衰北盛格局的形成
(公元557年至589年)
后编 南北融合时期的隋朝文学编年
(公元590年至618年)
专家推荐意见书
参考书目
前燕以牧牛给贫家,田于苑中,公收其八,二分入私。有牛而无地者,亦田苑中,公收其七,三分入私。记室参军封裕上书谏。见《晋书·慕容皝载记》、《资治通鉴》卷九十七。封裕上书可见当时文风。
魏崔浩五十九岁,集诸历家,考校汉元以来日月薄食、五星行度,并讥前史之失,别为(魏历),,以示高允。
(通鉴)卷一百二十三:“允曰:‘汉元年,十月,五星聚东井,此 乃历术之浅事;今讥汉史而不觉此谬,恐后人之讥今犹今之讥古也。’浩曰:‘所谬云何?’允曰;‘按《星传》:“太白辰星,常附日而行。”十月日在尾、箕,昏没于申南,而东井方出于寅北,二星何得背日而行?是史官欲神其事,不复推之于理也。’浩曰:‘天文欲为变者,何所不可邪?’允曰:‘此不可以空言争,宜更审之。’坐者咸怪允之言,唯东宫少傅游雅曰:‘高君精于历数,当不虚也。’后岁馀,浩谓允曰:‘先所论者,本不经心,及更考究,果如君言。五星乃以前三月聚东井,非十月也。’众乃叹服。允虽明历,初不推步及为人论说,唯游雅知之。雅数以灾异问允,允曰:‘阴阳灾异,知之甚难;既已知之,复恐漏泄,不如不知也。天下妙理至多,何以问此!’雅乃止。魏主问允:‘为政何先?’时魏多封禁良田,允曰:‘臣少贱,唯知农事;若国家广田积毂,公私有备,则饥不足忧矣。’帝乃命悉除田禁以赋百姓。”按:此文多取诸(魏书·高允传)。
宗炳六十一岁。颜延之五十六岁。高允五十岁。袁淑三十二岁。程骏二十六岁。王微二十五岁。蔡兴宗二十四岁。游明根二十一岁。谢庄十九岁。王僧绰十七岁。王僧达十七岁。陆澄
十五岁。王僧虔十四岁。
张融四十七岁,迁司徒右长史。《门律自序》约作于本年前后。《南齐书》本传:“八年,朝臣贺众瑞公事,融扶入拜起,复为寸有司所奏,见原。迁司徒右长史。”《门律自序》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。收在《南齐书》本传。另有《以门律致书周颙等诸游生》等,周颙卒于本年后,详周颙条。
范云四十岁,作《巫山高》、《赠沈左卫》、《数名诗》等。
见《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》。
陶弘景三十五岁,启假东行浙越,处处寻求灵异,至会稽大洪山居士娄慧明。又到馀姚太平山,谒居士杜京产。又到始丰天台山谒诸僧标及诸处宿旧道士,并得真人遗迹十馀卷。游历名山二百馀日,乃还。爰及东阳长山,吴兴天目山,於潜、临海、安固诸名山,无不毕践,身本轻捷,登陟无艰。赡恤寒凄,拯救危急,救疗疾恙,朝夕无倦。
见(本起录)。
刘绘三十三岁,辅佐何胤撰治礼义。八月,作《为豫章王嶷乞危葬萧子响表》。
见(南齐书》本传。按徐勉《上修五礼表》,何永明七年接替张绪领国子祭酒,至建武四年退还东山,经涉九载。其间,有学士二十人辅佐修撰。刘绘即其中之一。《为豫章王嶷乞收葬萧子响表》,见(南齐书·萧子响传》。按:萧子响为刘彻第四子。萧嶷无后,武佰过继之为嗣。后萧嶷有子,仍表留为嫡。
本年八月,萧子响与典签发生矛盾,盛怒之下杀典签。武帝以为子响谋反,遂派萧顺之讨伐。子响伏诛。《南齐书·刘绘传》载:“鱼复侯子响诛后,豫章王嶷欲求葬之,召绘言其事,使为表。绘求纸笔,须臾便成。”刘绘为永明重要作家,是年前后,颇为活跃。《南齐书》本传:“永明末,京邑人士盛为文章谈议,皆凑竟陵王西邸。绘为后进领袖,机悟多能。时张融、周颙并有言工,融音旨缓韵,颙辞致绮捷,绘之言吐,又顿挫有风气。时人为之语曰:‘刘绘贴宅,别开一门。’言在二家之中也。”其《和池上梨花诗》等,约作于本年。
八月,北齐高洋“诏郡国修主序,广延髦俊,敦述儒风。其国子学生亦仰依旧补,服师说,研习《礼经》。往者文襄皇帝所运洛阳市蔡邕石经五十二枚,即移置学馆,依次修立。”
见《北齐书·文宣帝纪》。
北齐诏群臣议定《麟趾格》。
《北齐书,文宣纪》载诏云:“魏世议定《麟趾格》,遂为通制,官司施用,犹未尽善。可令群官更加论究。”按《北史·李浑传》曰:“齐天保初,除太子少保。时太常邢邵为少师,吏部尚书杨愔为少傅,论者荣之。……孔子以魏《麟趾格》未精,诏浑与邢、崔、魏收、王昕、李伯伦等修撰。尝谓魏收曰:‘雕虫小技,我不如卿;国典朝章,卿不如我’。”《北齐书》及《北史》记邢邵事甚略,此可补其缺,且《麟趾格》之修订,文人参与者不少。
……
参考资料 >
大漠展览展示艺术设计制作网